臨床門診當中,偶而會有一些患者前來諮詢問題,這類大都以尋求二次矯正居多,通常會出現問題的仍以拔牙矯正過的案例為最常見,那到底它出現甚麼問題?與如何去做解決?底下選一個案例來做說明
1)中線不調的問題~~所謂中線並非指的僅是上下門牙的中線對齊而已,廣義的來講從鼻子下方人中到口腔內唇繫帶,到牙齒的中現與下頦部的垂直線,這就是對稱性,牙齒的對咬每一次的咬合點並不見的都在同一位置上,有些人的顳顎關節/肌肉本身的協調性不夠好,產生對牙列的影響,造成咬合的問題,所以你每一次看患者的咬合好像他們咬的動的軌跡似乎每次都不同,所以你所看到的牙齒中線並不一定都在一直線上,可以接受的是中線左右1~2mm的偏差,有些患者常有偏合的咬合現象,也就是習慣性的咬一邊,所以也會產生中線不調的情形
2)門面牙齒高低大小不一~~也常有一些患者矯正完畢後出現門面的牙齒高低不一的情形,通常出現這樣的情形是矯正器黏著位置出現不對的現象所產生,所以在矯正過程當中,患者可以用鏡子自我檢視一下,看看自己的門面牙齒笑起來時的高度是否有不協調的感覺,若是有,應請醫生幫您重新調整(也就是重黏,重新上線整平排齊牙列)
3)拔牙空間彈開出現間隙~~這是拔牙矯正的案例最常出現的現象,為何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呢?一般矯正過程,醫生會使用連續橡皮鏈(power chain)去收收縫的動作,它就是靠牙齒與牙齒間橡皮鏈的回彈力產生關縫的力源,把縫給收上,然關完縫後很多醫生總以為我已收完縫了,殊不知骨頭並未就範,也就是牙齒下方的骨頭改造並未完成,最好的方法就是以ligature wire(結扎絲)做連綁,一來起正軸作用,二來將縫能穩定的收上,也就是讓骨頭的吸收沉積作用能逐步完成,患者應特別注意!不是牙縫關上到位就是完成,而是要再等一段時間,讓下方的骨頭穩定,因為骨頭在牙齒移動的過程當中,一邊因為受力吸收,另一邊則是產生骨沉積,於是牙齒才得以移動,牙齒的基座是骨頭,基座不穩,上面的附載物能安定嗎?
另外,也有些案例會出現
4)頭過身不過的情形,也就是牙齒的牙冠部相碰,但牙根部卻是開開的,這就是牙齒的移動沒有出現bodily movement(整體移動)的現象,所以,牙齒矯正若是醫生只會用power chain硬催,往往就會產生這種情形,偶而要放開,讓牙齒與骨頭都能獲得休息,這也就是可以提供細胞能夠安營紮寨的時間與空間,具體就是牙體能夠正軸直立,而非牙根與牙根間開開的
5)牙列的凌線(就是marginal ridge邊緣脊)不在一個弧線上~~通常牙列在經過整平排齊後,牙列在經過矯正器與弓線的協同作用,會出現比較協調的弓線形態,若是看到這類的情形,常是因為矯正器的位置不到位,或是牙體延遲萌出未能在處理過程中黏上,另外就是下前牙的區域,因為這個地方的骨頭較不厚,牙體的穩定度不足,很容易因為保持器沒戴好而走位,出現前後不齊的現象,
所以矯正的過程當中應逐步拍照,用以檢視牙列的狀況,若有不對之處應立馬改正
6)對位關係不佳(如下圖)~~一般矯正都會看犬齒與第一大臼齒的關係,我們都是朝一類咬合關係去做,下圖就是有三類咬合關係(CL III)的樣子,正常一類咬合關係是上犬齒的近心slope應緊靠著下犬齒的遠心slope,上第一大臼齒的近心頰側咬頭(mesiobuccal cusp)應咬在下顎第一大臼齒的頰側中線區域,下圖的犬齒與第一大臼齒都偏靠後,也就是三類咬合關係
下圖的17/47(第二大臼齒)應該是之前矯正沒黏上,只是自然讓其萌出而已,所以才會產生如圖片的樣子,咬合點不平均的分配,很容易造成關節的疼痛,這也就是很多案例在矯正前常有關節異音,矯正後反而變好沒有再出現異音,這應該是咬合協調性(harmony)變好所致
所有的矯正治療到最後都必須與保持器(retainer)拉不開關係,既然有心參與矯正治療就應該好好遵守規則,花錢又花時間改造牙列,就必須好好去維護,沒有一位醫生會想把牙齒矯正做壞的,既然有心想接受矯正治療,就好好與醫生配合,醫病共同去完成過程,好的燦爛的笑容人人愛,希望大家都能夠有一口好牙,吃嘛嘛香!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