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之臉型,從側面去觀察大致可分為正臉型、凸臉型及凹臉型三種;正臉型的臉型從鼻額之中點(即鼻樑之根部接近二眼之中間點,Nasion點)和鼻唇之交界點(A點)以及下巴之最突點(Pogonion點),這三點在成人期時,應在同一垂直平面。如果鼻唇之交點(A點)過於突出或下巴(Pogonion點)過於後縮,即形成凸臉型(左上圖)。相反的,如果鼻唇交點過於後縮或下巴過於前凸,就形成凹臉型(右上圖)。凹臉型的臉容易形成俗稱的戽斗形臉。

 從出生到六歲的幼兒時期及十二至十四歲的青少年期以前的臉型,正常的都應具有凸臉型的特徵,因此時上顎已充分發育,下顎尚未完全發育。從青春期以後,下顎加速發育漸漸突出,到了十八歲以後的成年期就自然形成正臉型了。

 因此在發育的早期(幼兒期零至六歲階段)或中期(青春前期七至十一歲階段)的孩童已具有正臉型之特徵,即表示該孩童具有少年老成及戽斗臉的傾向。

 總之,下顎在生長發育期間發育過度,就會形成下巴過度突出。上顎在生長發育期間發育不足,形成中顏面塌陷,相對地使下巴凸顯出來,也會形成戽斗。前者(下顎過度)我們稱之為骨性之下顎真性戽斗,後者(顏面中部,即上顎塌陷)我們稱之為骨性之下顎假性戽斗。兩者都會造成臉型之不正,從側面觀察就如半月亮形之臉型(凹型)。這類的臉型在東方人特別多,根據統計,約佔人口比率的八至十四%之間。

 戽斗臉型不但造成下顎過突和中顏面(上顎)退縮,又會影響齒列的排列問題,發生前齒錯咬、後齒錯咬或咀嚼困難、咬字發音不準等問題。所以有戽斗臉型的患者,嚴重者應在發育完成後,以外科手術合併齒顎矯正治療。中度嚴重或輕微者,應在發育早期(七至十歲)及晚期(十二至十四歲階段),採用二階段式的齒顎矯正治療,可免開刀之苦,錯過了黃金時期,最後可能必需以手術來解決方能竟其功。

 至於造成戽斗臉型的根本原因,大致可分為先天遺傳和後天環境兩大因素。先天遺傳之原因,包括家族性之下巴過度生長、唇顎裂患者、特殊染色體(基因)異常或內分泌異常之患者。歐洲歷史上出現一皇族,全家數代都是戽斗臉,所以戽斗形的臉型是有顯性及隱性(隔代)遺傳之可能。在東方人每十個人中,就可能有一人具有戽斗形的臉型,而在歐美白種人或非洲之黑人就很少發生,其發生率在百分之三以下。

 另外後天的環境因素,也會形成戽斗臉,例如:從小就有口呼吸習慣的人、舌頭過度的肥大、鼻咽部位之呼吸道產生阻塞…等原因。特別是用口呼吸造成下顎過突生長的原因最為普遍,原因在於長期口呼吸造成鼻側之鼻竇腔因無正常的空氣流通,所以發育不良,造成中顱部塌陷,相對地使下顎凸顯出來。

 國人因中顏面塌陷,而形成戽斗臉型及前齒錯咬的比率比下顎真性過突而形成戽斗臉的比率更高(約八十四%比五十%)。所以在診斷時,必須由齒顎矯正專科醫師、整形外科或口腔外科醫師以患者顱顏面部X光片規格攝影來測出戽斗形成之結構和原因。

 為避免有戽斗發育傾向的患者形成嚴重的戽斗臉,家長們在兒童四至六歲時若觀察出寶寶的前齒列有錯咬(反咬)之現象,從側面看其臉形應為凸形(即中顏部較為突出,下顎較為後縮),才算正常。如果在早期的發育時期,臉型已成平直的正臉型或凹臉型,即代表已有戽斗臉之傾向,應及早就教於齒顎矯正醫師。一般有戽斗臉型者,其前齒皆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前齒錯咬,很多時候家長因為疏忽以為等所有牙齒換完再做也不遲,錯失良機,最後變得不可收拾,更有家長就近諮詢一般牙科醫生,往往被不當的建議誘導,以為整個換牙完成再去做,要痛痛一次,殊不知已種下日後必需手術的可能因素。

 如果前齒僅有一個或二個牙齒錯咬,有可能是假性的錯咬。宜請齒顎矯正醫師作鑑別診斷。

 幼兒或兒童之顎關節因尚未發育完全,其下顎容易習慣性的前置(往前咬),形成所謂的假性齒列錯咬,這是功能性使然,此時因下顎前置,臉也會呈現直狀或凹臉狀。只要把下顎前置的習慣或誘因(如口呼吸等)去除掉,臉型自然會恢復正常。至於假性的齒列錯咬如不及時矯治,未來會不會發育成真性的牙齒錯咬或戽斗形,一直是齒顎矯正學上相當爭議的問題,只要有前齒錯咬發生,應該越早矯治越好,至於已有凹臉型的兒童或青少年更應請矯正醫師檢查,及時予以二個階段醫治,以免延誤醫療的時機而形成更嚴重的戽斗臉,最後只能以外科手術解決,請留意!

 

戽斗有兩種 搞清楚再矯正


地包天仅牙齿矫正难恢复(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崇愛牙醫 的頭像
    崇愛牙醫

    崇愛牙醫診所(資料重建中,歡迎新舊朋友)

    崇愛牙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