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牙齒鬆動度增加(mobility increasing):矯正力不僅會引起牙槽骨的改建,也會造成牙周膜纖維的結構重組。牙周膜纖維脫離附著的骨組織和牙骨質,當牙齒移動到新的位置再重新附著,在x線片上,我們可以看到牙齒移動過程中牙周膜增寬,臨床上表現為牙齒的動度增加。一般在牙齒移動過程中動度增加並非異常,但力量過大會發生大範圍的潛在性吸收,牙齒會發生過度鬆動,這就提示臨床醫生牙齒的受力過大了。這可能是矯正力引起的,也可能是咬合創傷所致。無論什麼原因,都應儘快清除動度過大的牙的咬合接觸,直到牙的鬆動度降低至正常範圍。一般矯正過程中出現的牙齒鬆動度增加,不會造成永久性的損傷。
2、牙齒疼痛:過大的矯正力會立刻引起牙齒疼痛,這是因為牙周膜受到過度的壓縮,臨床上矯正醫生對牙齒施力後,正常情況不應引起即刻疼痛,幾小時以後病人可能開始有痛的感覺。這種疼痛感不應十分劇烈,一般每次加力後持續2~4天。病人對疼痛的感受個體差異很大,通常第一次加力後的疼痛或不適感最嚴重。
造成疼痛的原因是牙周膜 出現缺血區域,進而缺血區發展成為玻璃樣變,牙齒咬合時出現不適,提示根尖部有炎症反應,或輕度的牙髓炎症。
患者如服用止痛藥品,應注意避免消炎痛類製劑,因為消炎痛影響前列腺素的產生,影響骨組織的改建,從而降低牙齒的移動速度。
3、牙髓反應:一般矯正力不會造成牙髓的變化,可能在加力初期出現一過性的牙髓炎症,患者表現為牙齒敏感,但不會造成永久損害。
偶有報導矯正治療後出現牙髓壞死的情況,通常這是由於牙齒 有創傷的歷史。持續的血流供應受阻。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切牙過度傾斜移動,冠根反向運動,造成根尖突破骨皮質
由於牙齒移動的關鍵是牙周膜的改建,而非牙髓變化,因此經過牙髓治療的牙齒可以正常移動。
4、牙根吸收:將矯正治療前後的x線片進行比較,如果顯示牙根的外形發生的變化,多表現為根尖圓鈍,根長變短,稱之為根吸收。多年來人們一直存在疑問,為什麼矯正過程中牙根周圍的牙槽骨會發生吸收和沉積,而牙根的結構不發生變化?近年的研究告訴我們與牙槽骨一樣,根的牙骨質也存在吸收和修復。只有當修復不能補償吸收時,牙根才會發生永久性的組織缺失。
牙根的修復一般會恢復根的外形,但是在根尖,如果吸收陷窩過深,導致根尖與牙根分離,則無法修復,就會造成牙根變短,根尖圓鈍。從x線片觀察,幾乎所有矯正病人,在治療完成後,都會發生根尖的圓鈍,尤其好發在上中切牙。但是這種輕度的根尖部吸收無任何臨床意義。所幸嚴重的根吸收非常少見。
有些患者自身存在根吸收傾向,即使未經矯正治療,也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多個牙根的根吸收,稱之為特發性根吸收。很多學者致力於解開這個謎,但到目前尚無確切結論。
與特發性根尖吸收不同,嚴重的局部根吸收或者是個別牙嚴重的根吸收常與過大的矯正力、治療時間過長有關。好發在上顎切牙,尤其是骨性錯合畸形患者進行掩飾性治療時,牙根過度唇傾或舌傾,根尖與骨皮質接觸導致發後根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