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矯正的基本過程、步驟及相關的過程大致都可分為四個階段︰
A)第一階段︰排齊牙列及平整牙弓曲線
1.整平排齊牙弓(dental arch)
排齊──指改正牙齒的擁擠錯位,將牙還位于該牙弓上應佔據的正常生理位置。平整──指將不正常的或病理性代償的上下牙弓合曲線(curve of spee)變平。使之利于下階段治療中的牙頜的重新定位及咬合關係的調整。
2. 排齊階段的注意要點弓絲的力量──此階段應選用細而富于彈性的柔性弓絲,采用輕而持續的力,產生有效的牙傾斜移動。避免使用強力的弓絲。常用的有多股細絲(co-axial round wire)、鎳鈦絲(niti wire)、帶曲不鏽鋼絲(ssw+loop)、TMA弓絲等。弓絲的粗細──弓絲與槽溝間至少需要0.05mm的間隙,以0.10mm間隙最為合適。因此首選擇時先要確定所採用的托槽是0.46mm還是0.56mm系統的槽溝。弓絲的形態──最好使用圓絲。市售鎳鈦方絲此階段使用是欠妥的,因其產生不必要和不合宜的牙根移動。主要是niti絲的超彈性,震盪幅度較強,牙齒的產生位移程度較大
3. 平整階段此階段要借助于弓絲的各種設計,改善牙弓上呈過度、不足或反向的合曲線,使牙弓曲線在水平方向上逐漸變平直(也就是打開咬合bite opening),至于具體采用何種方法則要根據患者問題之所在加以選擇,例如硬不鏽鋼絲平整(上頜過度補償、下頜反向曲線)、前牙平導+后牙垂直牽引、連續長臂弓、局部弓及輔弓、弓絲前部水平曲、口外J鉤等等。
B)第二階段︰矯正大臼齒關係(molar relation)及關閉間隙(space closure)
當治療第二階段開始時,牙齒已經排平整齊,牙弓上過大或反向的合曲線也得到基本矯正。此階段治療的目的,是矯正大臼齒的咬合關係及前牙的中線關係(midline relation),並在調整前、后牙關係的同時,關閉牙弓上的間隙(剩餘間隙或拔牙間隙)。
(一)臨床上矯正大臼齒關係的主要方法有四種︰
1. 早期利用矯形力促進頜骨的特異性生長。
2. 利用各種裝置設計調整大臼齒的位置,比如Lip Bumper及各種推大臼齒向后的裝置(molar distalization)
3. 利用拔牙間隙及差動力進行牙的前后移動以調整咬合。
4. II類或III類牽引,使牙及牙槽相對移動,從而達到大臼齒的I類關系。
(二)關於中線的矯正中線的矯正時機最好在第二期進行,因為此期矯正難度較小。矯正的方法也需要根據患者的情況具體加以選擇,
常用方法有︰
1. 上、下頜前牙間的交互牽引。
2. 后牙一側II類一側III類牽引。(改正線)
3. 頜間非平衡力牽引(一側重力,一側輕力或單側牽引)
4. 頜內非對稱力法(一側推力──開大曲、開大螺簧,一側拉力──關閉曲、關閉螺簧等)
5. 單頜固定牽引法
6. 頜弓形態調整法(適用于牙弓形態不對稱造成的中線不正)
(三)關閉拔牙間隙如系拔牙病例,關閉拔牙間隙,實際上從治療的第一階段排齊牙齒時就已開始進行,第二階段大臼齒關係及中線的矯正過程事實上也是關閉間隙的牙移動過程。此階段的關鍵是支抗的設計,並根據所需要支抗類型採用的相應的技術
C)第三階段︰牙軸及牙弓的理想化、美學化
第二階段矯正結束后,牙齒(牙冠)已經基本排齊,拔牙間隙關閉,上下頜大臼齒間也達到了正常的咬合關係,但這些遠未真正達到治療目標中牙齒的生理咬合位置,更未達到牙列平衡和美學上的矯治要求。此時可能存在的問題有︰
1. 牙根前后向位置不對,牙軸傾斜 (angulation)
2. 牙唇舌向傾斜度不對,轉矩不良 (torque)
3. 上下牙列垂直關系不佳,局部可能有深覆合或開合
4. 中線尚未完全矯正
5. 牙冠大小變異等原因造成的一些咬合問題因此,第三期治療的宗旨,就是通過進一步的精細調整(detailing),最后矯正上述可能出現的問題,完善上下牙列的咬合關系,盡可能使其達到理想、美觀的治療目標。
D)第四階段︰保持第三階段結束后,即可拆除牙上的帶環及托架,戴入保持器,
其原因在于被矯正的牙和牙列常處于不穩定的狀態,仍有回複到矯正前的趨勢,因此必須再持續相當一段時間,控制牙位和咬合的矯正后狀態,以鞏固療效,調整咬合,促進組織改建,防止畸形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