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阿湯哥、國內藝人如小S、李威、 陸明君等都曾是戴牙套一族,也讓越來越多人為了一口整齊貝齒,勇於嘗試齒顎矯正。不過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現,近來接獲民眾的牙科申訴中,與矯正相關案件就占了一半以上,醫改會擔憂術前醫師只談分期付款,沒有詳細告知可能有牙根鬆動的風險。 (術前的醫病溝通與說明是必要的,病人只一味的想求效果,而忽略了矯正潛在的風險,適應在別人的身上並不見得適用在你身上,每個人的口腔情況是不一樣的,自然在治療上也會有差異,病人除了從醫生處得到一些矯正資訊外,應勤做功課,看看一些有過矯正經驗的病人到底是怎麼熬過來的)
齒顎矯正臨床治療指引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牙科部齒顎矯正治療注意事項
醫改會公關組副組長呂佳育表示,近半年多來,經常接到民眾抱怨矯正結果不如預期,還有民眾矯正後,牙齒酸痛不已,轉到另一間牙科診所求診,才被牙醫師警告有「牙根吸收(root resorption)」、鬆動(mobility)現象,甚至可能以後整排牙齒會掉光,才發現「代誌大條」。 (矯正本身存在牙根吸收的風險,最主要是每個病人牙周的狀況都不相同,醫生在做矯正的過程必須嚴格注意施力的大小,以免造成牙齒的傷害,過度的加力施力予牙齒,很可能造成牙齒的鬆動與吸收)
民眾抱怨,治療前有的牙醫師只談分期付款、回診進度等,根本沒有提及相關風險。醫改會建議,齒顎矯正前,也應該讓患者填寫同意書。
中華民國齒顎矯正學會理事邱宏正說,牙根吸收確實是齒顎矯正常見現象,因為牙齒本來固定於齒槽骨,當以外力拉扯牙齒緩慢移動,矯正結束後,照X光會發現牙根看起來短一點。(這就是市場,有人以價格吸引病人,有的以技術吸引病人,誰會告訴你真相?這就是俗語說:先生緣,主人福.台灣的矯正市場雖已成熟,但很多地方由於普遍尚未落實制度,所以像同意書(informed consent),很多時候病人總會以為它只是在保護醫生而已,甚至不會想去簽它,若是它能形成制度去推行,對醫病雙方應是雙贏的)
民眾對於齒顎矯正認知程度及影響其接受因素之探討
但他也強調,「牙根吸收」不見得會影響咀嚼,或造成嚴重的病理變化,除非真的牙根過短、有搖動現象,建議患者要長期追蹤,避免日後發生牙周病。 (牙根吸收的原因很多樣化,有的是醫源性的,有的是病理性的,有的則是病人口腔衛生不佳造成的,,,,)
中華民 國牙 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蘇鴻輝說,近來牙醫界與衛生署已達成共識,針對植牙以及需切開、縫合傷口的複雜性拔牙,會讓患者先填處置同意書,齒顎矯正雖不在硬性規定內,但仍建議牙醫師要跟患者溝通。(只要能有法源依據,形成常規的規定去辦理,這樣的醫病關係緊張的情況就會減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