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臉部若從側貌觀之,由上至下大概區分成「上、中、下」三等份,即從髮際開始,經額頭前突點、眉間點為「上臉部」,從眉間點、鼻樑、鼻尖、人中為「中臉部」,從人中、上嘴唇、下嘴唇、下唇頦部倒凹、下頦部為「下臉部」,該三部份構成臉部的側貌曲線。就成人而言,此三部份的距離應為相同,比例上為1:1:1;就小孩而言,下臉部特別短,俟青春發育時,下顎骨的發育及牙齒、齒槽骨的生長等因素,促使下臉部垂直高度的增長。
若從額頭前突點、人中及下顎頦部前突點等三點連線,臉部側貌曲線大致可區分為「直臉形」、「凸臉型」、「凹臉型」。就不同人種其外觀曲線亦不盡相同,如西方人較屬「直臉形」,東方人較有「凸臉形」傾向,特別是黑人外觀常呈「雙顎暴牙形」。就解剖構造而言,影響臉部側貌曲線的因素主要受骨骼、牙齒及軟組織的綜合影響;骨骼包括前額骨、上顎骨及下顎骨,牙齒因素則包括上下門牙的傾斜角度,軟組織則包括鼻子及上下嘴唇厚度等。
以「凸臉型」而言,常有上顎骨前突,上門牙外暴,下顎骨後縮的情形,即常見的「布袋戲哈麥兩齒」或「電視醜角七先生」的外觀;「凹臉型」則常伴有下顎前突,上下門牙倒咬(地包天),上顎骨發育部全的情形,即常見的戽鬥(半月臉或芋粿翹);另外常見「雙顎暴牙」的臉型,即上下顎骨及牙齒皆前突,嘴巴前凸無法閉合,又稱「聯合暴」臉型。
就牙齒矯正學的觀點,上述的各式臉形只要發生在「下臉部」,經過正確的檢查與診斷後,皆可以齒顎矯正方式來有效的改善。如單純的上排牙齒外暴引起的暴牙外觀,或下排牙齒外暴引起前牙倒咬地包天的戽鬥外觀,或上下前牙外暴引起的嘴唇前凸外觀,可在發生外暴的齒列上,經拔掉某些牙齒製造空隙,再以矯正器將牙齒往後移動,並將原先拔牙的空隙關閉,此時牙齒排列正常整齊,下臉部的嘴唇前凸外觀也因此得以變平且改善。
然而,若牽涉到上下顎骨的前凸或後縮時,其治療方式除了傳統的齒列矯正外,需合併「正顎手術」,將有問題的前凸顎骨切除後退或後縮的顎骨往前增長,這種大幅度的改變,可更有效改變臉部側貌的曲線條,其治療過程為:先作半年左右的齒列矯正,再施以「正顎手術」,手術完後再作半年的齒列矯正。
因此,舉凡暴牙、戽鬥、突嘴等臉部側貌的曲線條皆可藉傳統的齒顎矯正,必要時合併「正顎手術」來有效的改善,而作這些治療前皆須仔細地完成各項檢查(包括:各式測顱X-光檢查、環口全顎X-光檢查、牙齒模型、口內及臉部各種角度之拍照等)與心理評估,經過詳細診斷分析後,尤需與患者作充分的說明與溝通,畢竟在醫學的範疇中,即使各種器官組織的排列與大小,有其和諧性與邏輯性,但牽涉到「美」的界定與認知則有很大的空間,尤其對臉部側貌線條的認知,這是從事此類治療所必須格外用心與注意處!
文章首發:www.hibeauty.info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