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頜骨的生長發育及下面部衰老後的變化


 

下頜骨是面部的重要骨骼組成,也是顱面部唯一可活動的骨骼,其形狀、大小和位置對於個體是否有一個協調美觀的面型起重要作用。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不可避免地進入衰老階段。衰老的表現可由多個方面體現,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面部,而面部的變化,又以面部下1/3的形態最富有變化,最能體現個性,故與容貌美的關係最為密切,是影響整個容貌的特徵性部位,筆者就下頜骨在各階段的形態變化作一綜述。
1  下頜骨的解剖及生長發育
1.1下頜骨的解剖:下頜骨是顱面骨中最堅實的骨骼,是面下1/3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面部唯一能獨立自主活動的骨。下頜骨呈弓形,由一個體部和兩個升支組成,體部與支部交界處為下頜角(mandibular angle),下頜支上方的髁狀突與顳骨的關節窩構成顳下頜關節。下頜骨雖有堅厚的皮質骨,其骨面上有強大的咀嚼肌群附著,但部位較為突出,不論外傷、疾病或畸形,結果在形態學上的改變均較明顯[1]。
1.2下頜骨的發育:下頜骨是由下頜突深部的組織發育而來的。首先在下頜突的中心形成一條下頜軟骨,又稱麥克爾軟骨[2](Mechel cartilage)。胚胎第6周時[3],該軟骨已完全形成,柱狀歪曲成弓形,其前端與對側軟骨以纖維組織相連接,此階段出現了下頜骨基始。

胚胎第7周,下頜骨始基首先出現骨化。骨化從此中心開始[4],在下牙槽神經的下方逐漸向後擴展,沿切牙神經的下方向前擴展,形成骨組織。同時骨化也在上述神經的兩側向上擴展,逐步形成下頜骨體部的內、外側骨板和下牙槽神經管和切牙神經管。下頜支是由另一個骨化中心發生的,首先在下頜孔的後上方出現一緻密的胚胎性結締組織,以後骨化形成下頜支的髁突和喙突。


1.3

下頜骨的生長變化:兒童的下頜骨是一個動態變化的結構,從其功能角度來講,下頜骨的生長為正常的咬合關係及強大的咀嚼力提供了結構基礎。出生時,下頜骨由相對較薄的骨皮質以及佔據下頜骨大部分容積的牙槽組成。隨著咀嚼負荷的增長,下頜骨的構成及周圍的軟組織發生了變化,下頜骨的骨皮質增厚,咀嚼肌變得發達,並逐漸替代周圍的脂肪組織。

 

從出生到3歲時,下頜骨開始發生骨沉積及再吸收,從而為即將萌出的牙列製造空間,並逐漸形成牙弓。1歲時,左右兩個下頜于正中聯合纖維軟骨處聯合增生骨化,約1歲半該纖維軟骨完全骨化閉合,使兩側下頜骨融為一體。下頜骨體部的唇面有新骨沉積,同時,在口腔面骨板內有相應的骨吸收,從而使下頜體的長度得到延伸。

隨著乳牙及恒牙先後萌出,下頜體的高度增加,牙弓也隨之增大。出生時較為圓鈍的下頜角(175°)經過升支骨膜的再吸收及骨膜內骨沉積變得較銳(140°)。5~6歲時,下頜支的生長達最高峰,在下頜支重塑為體部的部位牙弓形成,為恒磨牙提供空間,同時,下頜角進一步變銳。最終,這種改變與上頜形成了正常的咬合關係。此階段,體部前方唇面的骨沉積停止,轉而發生再吸收,尤其是在較高的部位,從而形成了頦部的特徵性形態。

4~8歲時,根冠完全形成,這種成熟標誌著由乳牙期進入恒牙期。多年的骨重塑將下頜支變得更加垂直,下頜角此時大約110°~120°。12歲時,大部分恒牙都已萌出,在11~17歲之間,下頜骨經歷了另一個生長高峰,其體積在此階段明顯增長[5]。

資料顯示,在此階段,在下頜骨的總體變化量中,下頜長、下頜體長度,升支高、頦厚、下齒槽長均有顯著性或高度顯著性的性別差異。上述的線距生長量男性明顯大於女性,下頜長和下頜體長及升支高度的生長量是女性的2倍;女性下齒槽長度略有增加,而男性則增加較大,約2.60mm[6]。

 

約17歲時,女性的下頜骨生長進入穩定期,男性較女性晚一年進入穩定期[7]。下頜骨體長度在青春後期至成人期仍有較明顯的生長,其生長期可持續到25歲以後乃至40歲,青春後期至成人階段,男性下頜綜合長度可增長3~6mm,而女性的增長量則小於1mm[8]。
2  下面部的美學特徵
2.1 面部容貌形態的構成:面部形態的構成主要取決於顱面骨骼的形狀和面部肌肉及脂肪的豐滿度。構成面型的框架和基礎的骨骼是額骨、顴骨、上頜骨、鼻骨和下頜骨。面部的肌肉有表情肌和咀嚼肌,其中對外形影響較大的是咬肌(masseter  m.)和顳肌(temporalis m.),與面部輪廓形態直接有關係的軟組織是:

顳凹的脂肪,影響面部上1/3的寬度和豐滿度;頰部的脂肪,決定面部中1/3的豐滿度;咬肌,影響面部下1/3的寬度;頜下頦下區的脂肪影響面下部的形態;上、下唇的形態及突度受上、下頜牙及牙列的影響,對面型側貌影響很大。面部軟組織的特點是面部皮膚薄而柔軟,皮下組織疏鬆,易於伸展移動,但頦部尤其鼻翼的皮膚與皮下組織結合緊密,不易分離[9]。


2.2

下面部形態的美學特徵:容貌美學的重要標誌之一是顏面部各結構的協調、均衡和統一,即無論從正面還是側面,顏面各結構間的高度、長度及突度各方面的比例關係都應和諧一致,這才是最具典型意義的美。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面上部及面中部顏面結構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和一致性,但面下1/3則有較大的個體變異,反映了面下1/3突出地體現了個人的個體特徵,是顏面整體結構中最富於變化、最具特徵的部位[10-13]。

下頜骨下緣厚而鈍圓,是維持下頜體連續性及面部外形的基礎。下面部的寬度不僅由咬肌和下面部脂肪的厚度來決定,而且髁突間寬、下頜角間寬、下頜支寬度和下頜支高度也對下面部的輪廓具有重要的影響。面部下1/3的形態主要由下頜骨尤其是下頜角和頦部決定。
2.2.1頦部:頦位於面下部,上部與唇毗鄰,下部為顏面最下端,左右與頰部相延續。面部下1/3的頦、鼻、唇的關係是面部整體和諧與否的重要因素,這三者一起決定面部的側貌突度及輪廓。頦的高度、突度及大小對面下1/3的高度及寬度乃至整個面部都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頦部的外形輪廓可以反映人的性格特徵和氣質。因此,頦部被譽為容貌美的黃金部位[14]。頦部的美學形態是圓形,似靴形頭部,輕度前傾。


2.2.2

下頜角:兩側升支與下頜體的結合部即為下頜角,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其形態又因年齡、性別、人種及下頜骨本身形態不同而有所差異。男性下頜角較女性為小,歐洲人的下頜角較亞洲人為小,下頜角的大小也是骨性錯牙合的重要特徵之一[15]。
    下頜角的形態大小及位置對面部容貌的影響極為重要。下頜角的大小個體差異較大,理想角度約為105度~115度[13]。下頜角肥大是一種先天或後天發育上面部輪廓的美學缺陷,下頜角肥大或下頜角發育過度,以及在此基礎上伴發的不同程度的嚼肌肥大,可表現為特徵性的“方型臉”或“梯形臉”。下頜角肥大的程度受多種因素的影響,下頜角自身角度、下頜骨體外翻角度以及咬肌肥大甚至頰部豐滿度均能影響下面部的寬度,同時也包括與頭長及頭寬、面中寬的相對比例關係[16]。對於下頜角的形態,東方人與西方人的審美觀點有所不同,東方女性希望下頜角圓而隱蔽。

 下面部老化後的形態改變
    當生命經歷過生長、發育時期,就逐漸進入衰老階段。老化,是生物體在細胞、組織、器官的結構和功能上表現出來的各種衰退過程的總稱,是機體在退化時期功能下降及生理紊亂的綜合表現。這個表現可由多個方面體現,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面部。
3.1人體衰老的一般特徵:人體進入衰老階段後,全身的機能不斷下降,改變最明顯的是外形,主要表現在毛髮逐漸變白、脫落;皮膚變薄、乾燥、鬆弛、皺紋增多,出現老年斑;皮下脂肪減少,失去豐滿感;肌肉萎縮,肌肉變硬,肌力明顯下降;脊柱的椎骨骨質減少,椎間盤變硬、萎縮,身高縮短,動作和步履遲緩;上下頜骨、牙根和牙齦萎縮,牙齒易鬆動和脫落;全身感覺功能減退,對外反應遲鈍。
3.2下頜骨的改變
3.2.1下頜角及牙槽骨的改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鈣吸收利用減弱,內分泌紊亂,如雌激素水準降低,會導致骨質疏鬆症,可使牙槽骨骨小梁變細、數目減少,骨密度降低。下頜牙槽骨骨小梁數目減少,尤以50歲以後為甚,與此同時,牙槽脊高度也有明顯降低(生理性萎縮)[17]。

因骨質的密度與牙齒的咬合力有關,當牙齒咬合面磨耗,咬合力降低,牙槽骨骨密度也會逐漸減少。牙槽脊頂區骨硬板因咬合力減小對其刺激降低,骨板逐漸消失,使其高度降低[18],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下面部顯得短小,面部比例失調。拔牙後,下頜角的改變包括剩餘牙槽骨漸進性吸收,以及下頜角增大,下頜骨的長度隨年齡增長而縮短[19]。

據研究顯示:有牙牙合人群的下頜骨體長、高度均大於無牙牙合人群。無牙牙合人群中,男性下頜骨體長及高度均大於女性[20]。
3.2.2頦部的改變:在衰老過程中,在頦和顎之間由於軟組織明顯萎縮和下頜骨尾部變小,就會在頦和下頜骨的殘餘體部出現一個凹陷,這個區域也被叫作顎前溝。其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

下頜骨中央與兩側下頜骨之間連接處的骨吸收,這個區域位於頦孔的下緣,也被稱為下頜骨前凹。

下頜骨前凹的骨平面也可反映在下頜軟組織輪廓的外面,在顎和頦之間的凹陷,而被指為顎前溝;頦部和顎之間隨年齡老化而形成的軟組織萎縮。隨年齡增長,這會變成下頜骨的接縫部分,在面部即表現為“木偶線”或“流口水”[21]。很多隨年齡老化形成顎前溝的患者,通常既有軟組織的萎縮又有骨組織的吸收。
3.3牙列的改變:牙列對於維護面部外形起主要作用,如果前牙缺失,特別是上前牙缺失,面部外形就受到影響。如果牙列缺損較多,周圍軟組織凹陷,使上下頜間距變低,面下部隨之變短,唇頰部也因失去硬組織的支援而向內凹陷,面部皺褶增多,使面容變得蒼老。
3.4面部軟組織的改變:面部軟組織不同部位的厚度隨年齡變化而變化的程度有所不同[22]。總體來說,上面部的變化不大,而下面部變化較大;男性面部軟組織厚度隨年齡增加厚度逐漸變薄,尤以面部中下部分變化明顯。女性35~44歲時變化不大,45~59歲面部軟組織變薄,而60歲以上時面部正中、下半部變厚,其餘部位變薄[22-23]。

4  小結(conclusion)
    下面部的變化是整個面部中最富有變化的部位,其形態特徵體現了個體特徵,衰老後下面部從骨性結構到軟組織及皮膚均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隨著人們對容貌美的追求,越來越多的人渴望通過手術或非手術的方式延緩衰老甚至獲得年輕化的外表,本文就下頜骨及其周圍軟組織在各階段的形態變化資料總結歸納,希望對下面部年輕化治療的方案選擇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孫 弘,孫 堅.頜面功能性外科學[M].上海: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03:87-89.
[2]Sperber G. The mandible[J].Craniofacial Development,2001:127-143.
[3]Sperber G. Pharyngeal arches[J]. Craniofacial Developmentr,2001:51-60.
[4]Orliaguet T, Dechelotte P, Scheye T,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Meckel's cartilage and the morphogenesis of the mandible in the human embryo[J]. Surg Radiol Anat,1993,15:41.
[5]Smartt,James M,Jr MA, et al.The Pediatric Mandible: IA Primer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 Plast Reconstr Surg,2005,116(1):14e-23e.
[6]張興中,林久祥,傅民魁.l3~17歲正常青少年下頜骨的生長發育縱向研究[J].口腔正畸學,2000,7(1):4-8.
[7]周文蓮,林久祥.正常牙合人13~18歲下頜骨寬度生長發育的縱向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 醫學版), 2001,33(6):525-528.
[8]呂 嬰.青春後期至成人期下頜骨的生長發育[J].中華口腔醫學雜誌,2002,37(2):158-159.
[9]彭慶星,何  倫,秦守哲.美容醫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21.
[10]王 興,張震康,張熙恩.正頜外科手術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6.
[11]歸 來,侯全志,張志勇,等.口內入路下頜角肥大弧形截骨術[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誌,1999,15(5):336-338.
[12]王 俠,李健甯,馬勇光,等.下頜角測量與下頜角半盲視下改良截骨術[J].中華整形燒傷外科雜誌,1998,14(3):166-168.
[13]徐永成,原 林,馬曉光.與下頜角肥大整形術相關的下頜骨測量[J].實用美容整形外科雜誌,2002,13(5):249-251.
[14] 彭慶星,何 倫,秦守哲.美容醫學基礎[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326.
[15]黃洪章,楊 斌.顱頜面外科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5:24.
[16]楊振軍,趙連志,楊松鶴.下頜角肥大整形術的解剖學基礎[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5,22:104-106.
[17]C.L. Schwartz-Dabney1, and P.C. Dechow2 .Edentulation Alters Material Properties of Cortical Bone in the Human Mandible[J].Int  Ame  Asso   Res,2002,81:613-617.
[18]錢 敏,練維娟.下頜牙槽骨骨密度與牙槽脊高度的隨齡變化[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19:42-43.
[19]謝秋菲,Anja Ainamo.無牙下頜角大小與其皮質骨厚度和剩餘牙槽骨高度的關係[J].中華口腔醫學口腔雜誌,2004,39(5):390-394.
[20]邱洪晟,李翠芳,馮咪咪,等.104例維吾爾族百歲老人下頜骨體表測量的觀察[J].實用口腔醫學雜誌,1998,14(4):275-276.
[21]Ira D.Facial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M].NewYork:Thieme Medical Publishers,2004:256-257.
[22]Stuzin,James M.Restoring Facial Shape in Face Lifting:The Role of Skeletal Support in Facial Analysis and Midface Soft-Tissue Repositioning[J].Plast  Reconstr Surg,2007,119(1):362-376.
[23]陳忠存,楊加峰,顧永進,等.幹細胞原位培植四維抗衰老美容整形的臨床應用研究(一)--不同年齡組面部軟組織厚度變化[J].中華燒傷創傷雜誌,2002,14(3):137-141.


 (from: http://www.zgmryx.com/wenzhang/article_kqs/wen/article.asp?id=772&sp=next&classid=3)

福建地区成年人正常牙合的牙、牙弓测量分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崇愛牙醫 的頭像
    崇愛牙醫

    崇愛牙醫診所(資料重建中,歡迎新舊朋友)

    崇愛牙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